首页 >> 老网站 >> 人防服务 >> 防空防灾知识

汶川地震后我国防抗救灾的科技技术及设备简介

时间:2018-05-19 20:42 来源:国家减灾网

 

514日,为期三天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圆满闭幕。在会议期间总结交流十年来国际社会在地震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我国防抗救灾的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大力实施“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大计划。“透明地壳”计划重在发展新一代观测技术,开展地壳深部探测,使“看不见”的地壳逐渐变得“透明”起来。“解剖地震”计划就是要对汶川、唐山、海城、玉树等典型强震,以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度详细解剖,利用大数据、超算等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发展和提出适用于中国大陆不同构造带的强震孕震和前兆机理模型,研发和应用井下观测和空间观测等新技术、新手段。“韧性城乡”计划紧盯国际前沿动态,将综合减灾理念技术方法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的各个阶段,降低我国城乡地震灾害风险。“智慧服务”计划围绕技术服务、产品服务、信息服务和应用服务等多个领域,构建地震科学大数据中心和防震减灾信息化基础设施云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从地震监测预警、风险分布到避险逃生的全方位专业指导信息和一般科普知识服务。


二是开展天地一体观测。“张衡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类观测卫星的国家,实现了我国地震天地一体化观测的革命性进步。22日,习近平主席和马塔雷拉总统互致贺电,祝贺中意合作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


三是加强地震科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方法研究。在国际上实现两个首次:首次突破内河流域主动源激发和数据接收技术、首次突破基于性态抗震理论的核心关键技术难题。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计划(ChinArray)顺利实施,获取了南北地震带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地下精细结构,数据质量和处理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高灵敏度新型测氢仪和测汞仪,国家重大仪器专项支持的绝对重力仪、海洋矢量测量仪研发取得重要突破,有望形成产品,打破国际垄断。


三是广泛推广减隔震技术。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减隔震建筑6000多幢,约占世界的一半,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等一批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采用了减隔震技术,有效提高了抗震能力;针对各地不同自然条件和地域特色设计的各类抗震技术使得农村安全民居工程惠及约6000万人,千百年来我国农村不设防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突破了P波预警、阈值报警等关键技术,已在福厦线、成灌线等部分线路开展示范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拥有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技术的国家。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