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
人们在遭遇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且时间较长、外在限制和刺激较多时,比如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的心理大致会经历类似五个阶段:
一、否认(排斥)期。这怎么可能呢?不相信这个疫情的严重性。最典型的就是很多人刚开始时根本不戴口罩。
二、愤怒(攻击)期。“吃蝙蝠的人太可恶了”“怎么没有提前防控呢?”“那些被感染还到处跑的人太过分了”一片骂声。
三、协商(反抗)期。大家都在想办法买口罩、买酒精,互相督促在家隔离别乱跑,甚至连夜抢未经证实的双黄连口服液,希望预防自己及家人感染;同时还有很多人想办法如何更好地度过居家封闭生活时光,以及如何早点出去工作等等。
四、焦虑(抑郁)期。发现自己除了居家封闭生活,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就会变得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干什么事都没劲……
五、接受(心理暗示)期。算了吧,疫情短时间内不能解决掉,就这样吧……
特别注意:当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且难以通过自我调节排遣,是重要心理预警阶段。
※身心状态
人的心理一旦进入后半阶段(第四、五期),容易出现身心问题。进入后半阶段的身心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上压抑、抑郁,变得抑郁、低落或者易激怒(容易脾气暴躁)等。
二、生活规律受到严重影响,比如生活规律被破坏,没有胃口,睡不着觉等。
三、行为退缩,兴趣降低,动作迟缓、防御性行为增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整天蔫蔫的,做事磨蹭,或者沉迷网络游戏、电视,强迫性洗手、刷手机等。
四、认知迟钝、麻木。没办法深度思考问题,一拿起书本就烦躁、发困,甚至对危险情境失去敏感性,比如车来了不知道躲避等。
五、观念、人格改变。认为这世界太可怕了,自己太渺小了,能力太有限了,不仅自卑,甚至还会自罪,如人类作恶太多,这是大自然的惩罚等等。
※自我调适
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做好严防死守各项“硬防护”同时,也要注重做好心理“软防护”。综合多个心理专家的观点,常用心理调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保证生活规律。给自己定一个日常生活计划,从起床到睡眠,那怕只是干一些杂事。规律生活不仅可以保证身心健康,而且可以保持我们大脑的警觉性。
二、提高身体体质。身体健康不仅是增强免疫力的保证,也是身心健康的基础,所以吃饭、睡眠、多运动都是必须的。
三、定下小目标。给自己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读书、看剧、听音乐、减肥、学做菜、修理家具、学乐器、练书法等都可以,不用强求,一点一滴有计划去做即可。
四、学会多找乐子。看经典笑话、喜剧、相声,或者玩游戏等等,充分享受这段“躺着就是为祖国做贡献的”特殊时期。
五、学会倾诉苦恼。网上多跟朋友亲人聊天,多到群里分享聊天。
六、学会精神转移。挑战一下自己的大脑,练习脑筋急转弯,做一些逻辑思考题、写一篇文章,或者做一份商业策划等,总之,不要让自己的脑袋停下来,让自己保持充实。
七、学会身心调节。每天留一点时间静心放松、自我觉察,及时排除情绪,调整不适行为,有需要时及时寻找专业帮助。
八、积极进行工作。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居家办公、网上办公,在团队合作、奉献创造中,增强价值感、成就感。
随着疫情逐步缓和,人的应激状态也会日趋消除,但对一些人群来讲,如果自我调适跟进不够的话,一些次生心理问题或应激性心理创伤就会渐渐显现,如对疫情的不断地回想、对人群密集地方的恐惧等。加强心理防护永远在路上。
生命是一场奇迹,我们要倍加呵护,除了要积极面对生活,还要学会和自己的内心相处。希望正在经历疫情的人们,能够积极关注心理健康,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自我调节或寻求专业帮助,以健康阳光的姿态迎接未来的生活。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心理防护专业队 刘建政 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段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