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国防动态 >> 国内要闻

构筑适应超大型城市发展需求的现代民防治理体系

时间:2020-11-18 14:58 来源:上海民防网

文/ 曹 飞

  从1950年上海“二·六大轰炸”,催生了人民防空,到“国之大事、国家战略、长期战略”;从“把上海的天空保护起来”,到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责使命;从全民动员“深挖洞”,到打造地上地下一体化立体型城市……

  70年来,上海民防在传承中守正创新,在改革中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城市民防发展之路,诠释了“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心怀大局、知责有为,无私奉献、强盾固防”的上海民防精神。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中,民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该如何融入和建构,如何实现现代化、提升战斗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在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70周年之际,回顾与瞻望上海超大型城市民防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规划牵引 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在融入城市建设中引领民防行稳致远

  回答好防什么、怎么防,建什么、怎么建,是民防工作的首要问题。“人民防空人民建、人民防空为人民”,践行这个理念需要抓住龙头,需要强力牵引。这个龙头牵引就是规划。

  我国首部规范民防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民防条例》出台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警备区一直将民防规划列入市级专项规划、纳入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发挥军地共同领导的体制优势,合力推动民防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落地。

  2020年,《上海市人民防空建设专业规划(2021-2035)》正式出台,这是近年来聚焦民防主责主业的第一份专业规划。近期到“十四五”,远期到2035,涉及全市民防工程、人防警报、疏散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三大板块,明确了建设指标、布局安排和标准规范。

  融入军事斗争准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城市应急管理,是定规划、抓建设的基本要求。“十三五”期间,本市民防规划主动对接上海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和产业聚集区域,跟进重点地区规划,建设成果蔚为可观。面向“十四五”,规划的细化、政策的引导、项目的对接、标准的落地,都已提上议事日程。

  与规划设计联动推进的还有制度供给,一个涵盖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管理类文件、技术规范和标准4大类别,新制定和修订制度114件的制度体系逐步成型,为民防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依据和法治保障。

  在上海城市版图上,星罗棋布的民防设施,牢固可靠的民防工程,协同联动的预案方案,务实管用的制度支撑……串联起一张“防护之网”,熔铸成一面“护民之盾”。

  组织指挥 战备为先、防空为要,将以战领建的理念贯穿各领域全过程

  人民防空因战而生、为战而存。“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宁可标准高一点不可要求降一分”。

  全力保障指挥体系稳定顺畅,打造指挥通信“神经中枢”。目前,覆盖市、区并延伸至街镇的人防基本、预备、机动指挥所逐步建成,很多与国防动员指挥所、防汛防台指挥所共用;指挥通信网相对独立,防空视频监控网点与公安、交通部门道路监控视频网互联;通信基础设施由“电台、电话加警报”到“网站、网络加电脑”,做到有线+无线统控;人防神经末梢正从市、区民防向每个街镇延伸,从上海向长三角一体化延展。

  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联合防空深入推进。未来战场无战不联、无联不战。2019年,沪苏浙皖人防部门齐聚上海,长三角区域人防一体化发展协议正式签订,联席会议机制投入运作。指挥通信、防护工程、法治宣教、智慧人防4个专题组合作项目频出,通信联络、人口疏散、目标防护、跨区支援等联合演习、联合训练走向常态化,工程监管、行政执法、行业市场等逐步推进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信息互通、成果互享。

  全情投入训练演练真练实备,检验新装备、新手段、新战法。2019年“5·28”全市人民防空行动演练现场景象依旧历历在目。未来信息化战场高度透明,唯有将人员疏散隐蔽、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只有在防得早、护得严上积极探索,才能让战时损失降到最低。

  上海出台重要经济目标分类分级标准及防护要点,联合长三角城市群,整合战时人防一体化防护救援力量。目前,全市建有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防化防疫、消防、治安、通信、运输、对空观察等8支人防专业队共2万余人,仍在探索组建网电防护、心理防护等新型专业队伍,另有3万余人的社区人防志愿者队伍作为力量补充。此外,还把人防应急支援融入城市应急管理,纳入反恐救援网络,接入市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年均参与处置灾情事故200余起,顺利完成汶川地震支援、世博会、进博会安保等重大任务。

构筑适应超大型城市发展需求的现代民防治理体系

全民国防教育日举行防空疏散演练

构筑适应超大型城市发展需求的现代民防治理体系

长三角人防一体化水上应急救援演练

    工程防护 建管并重、打造精品,构筑人民防空的“地下长城”

  “平日不曾觉,临危如山岳”,这是民防工程的真实写照。民防工程可谓生命工程,也是民生工程。随着“地上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地下城”的发展也别有洞天。

  平战结合中增量提质。一方面“应建必建”,结合住房、商务楼等民用建筑同步建设民防工程,结合地铁、隧道、综合管廊等地下基础设施同步实施兼顾设防。全市建有可供人员掩蔽的民防工程1.1万余处。另一方面“当用则用”,率先在民防工程建设领域引入市场化机制,一大批工程经审批许可,被用作停车库、商场、健身房等。2020年还制定指导意见,出台负面清单,推进公用民防工程(包括退出序列民防工程)公益化使用。与此同时,为方便群众查找,上海已在部分区试点开发“民防地图”,今后市民只要在手机中打开电子地图即可找到最近的民防工程。

  布局优化中打造精品。“地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战略资源”“地下空间不是地下室”。民防工程更要注重融入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和成片联网,结合重点地区开发、旧区改造、城市更新,推进重点地块、重大项目的民防工程建设。在虹桥商务区、浦东世博地区、虹口北外滩、黄浦董家渡、徐汇和杨浦滨江等地,民防人深耕细作,集约精细,把战时用和平时用、常规建和集中建、内部通和外部通统筹起来。

  引导参与中创新模式。2020年,宝山白玉兰广场利用中心城市建成区二次开发的机会,联合城市更新项目进行整体改造,成为“地下民防工程+民防科普教育基地+生态环境绿化”的示范之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也是如此,随着“融合式建设、标准化嵌入、功能性叠加、多风险防御”的理念路径达成各方共识,大中小学、大型场馆、公园绿地及大型开放公共空间,都将参与建设、共同发挥作用,大大助力增强城市韧性。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用是最好的维护保养”……创新的理念思维驱动着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探索,市场主体的动力活力催生着民防建设方式的革新。伴随着浦东新区建设国家级人防改革试验区,人防行政审批改革试点经验全市推开,事中事后监管逐步落地,民防领域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防设施建设、经营和管理的路子越走越开阔。

构筑适应超大型城市发展需求的现代民防治理体系

“低空神盾”无人机防控系统

构筑适应超大型城市发展需求的现代民防治理体系

服务保障进博会

    社会动员 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民心工程

  民防姓民,民防为民。民防的一切发展,都应当坚守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

  让防空警报响彻全城。全国首家全市试鸣防空警报,激活的是人防意识,增强的是国防观念。今年9月19日是第20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也是全市防空警报试鸣的第13个年头。当天,1400多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215个街镇、3000多个社区、1600余所学校逾200万人参加防空疏散演练,参演人数同比增长15%,创历年新高。而在此前的4月4日,警报也响彻上海滩,在全国哀悼日,向抗疫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送行、致敬。

  让民防宣教深入人心。大力实施民防“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进楼宇,形成以“市级基地为主体、区级基地为支干、街镇基地为补充、社区宣教室为延伸”的宣教培训体系;学校民防知识教育全面铺开,全市1000余所大中小学校开设民防知识教育课程;建成全国首家民防科普教育馆,出版第一份民防报纸《上海民防之声》,将全国发行的杂志《民防苑》改名为《生命与灾害》,突出科普属性,传播民众防护知识;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特征,建设民防融媒体,以上海民防微信、微博、官方网站“两微一网”为主阵地,开展海报征集、短视频制作,依托社会宣传平台载体,形成多渠道投放、立体化传播的态势。

  让民防触角扎根社区。“民防工作要向基层延伸,在社区落实。”从2007年起,市民防办会同市民政局深入开展社区民防建设工作,制定民众防护预案,居民区建立民众避难场所、设置民防应急箱,组建民防志愿者队伍。依托街镇、村居基层组织,将人防工作落到村居,细化进入楼栋、家庭,着力打通社区民防“最后一公里”。2020年还成立民防防护救援志愿服务总队,开展16个区“一区一品牌”创建活动,将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发烧友”等各类主体的参与度、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智慧民防 创新驱动、集约高效,提升民防治理能效的“倍增器”和“金钥匙”

  一次实战演练现场,人防专业队员熟练操作由航天十二院研发的“低空神盾”无人机防控系统,对“敌”无人机群进行跟踪定位。过去人防演练主要着眼于防护,新形势下人民防空在侦察手段、疏散模式、防护主体、手段运用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防”已不再是人防训练的唯一课目。

  一个疫情防控现场。长宁路某开发为商场的民防工程,视频监控图像分析系统提示“人员密度”报警,疑似人流量过大,管理员立即赶赴现场,督促工程使用单位加强通道人流疏导并提醒佩戴口罩。

  一桩工程浸水险情。暴雨天气,仙霞路某民防工程,“民防要素箱”物联监测设施发出“浸水监测”报警,市、区民防“一网统管”平台及时获知,立即对数日潮湿积水造成集水井水位预警进行排水处置。

  近年来,市民防办抓好智慧民防顶层设计,实施科技铸盾强防工程,统筹建设互联互通的人防指挥保障平台、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智能化的人防行业监管平台、集成化的信息数据运行监测和分析应用中心。同时,融入对接城市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及雪亮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重点打造“在用工程安全使用管理”“民防特种救援应急处置”两个智能化场景应用,促进系统整合、数据融合,倒逼流程再造、闭环管理,为民防服务群众和风险管控赋能增效。

  承载壮阔70年的艰辛探索,汇聚广大民防人的不懈追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上海民防事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段丽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