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贾宏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人防体制优势助推郑州、洛阳城市建设发展打造引领全省发展“双引擎”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对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缓解城市病,打造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省人防办以人防工程建设发展为抓手,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助力我省打好“四张牌”,为城市建设补短,为服务民生搞保障。
省人防办始终坚持以“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为指引,根据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城市地上地下一体规划建设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导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市)按照新修订的《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导则》《河南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人民防空设计导则》开展《城市地下空间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开封、商丘、巩义等市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初步形成了地上与地下相配套、专用与兼用相结合、地下空间连片成网的格局。同时,还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引导城市新建民用建筑配建人防工程的平时用途优先满足停车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郑州市先后编制了《郑州市轨道交通建设总体规划》《郑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郑州航空港人防工程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等一系列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洛阳市按照《河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关于支持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人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助力洛阳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
省人防办始终坚持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最大限度将人防工程服务于城市交通、停车、商服、仓储、休闲、宣传教育等,特别是地下交通、地下连通工程、城市主干线、地下过街工程和地下停车场地等人防设施建设,有效地缓解城市停车和交通拥堵问题。近年来,我省人防工程在服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全省平战结合开发利用工程面积达到3494.38万平方米,“十三五”时期平战结合产值为139.6亿元,上缴国家税收3亿多,提供就业岗位19.51万个,安排就业人次29.45次。主动融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中,强调把人防规划要求嵌入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每一个项目。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大力推进二七广场——火车站商业中心片区地下综合体、四个中心——市民公共文化服务片区地下综合体、郑州高铁东站东西广场片区地下综合体、航空港区双鹤湖地下综合体等四个片区综合体建设,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建设中取得较大成绩。
下一步,省人防办将把推进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工作职能,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规划引领。将推进城市空间多层综合立体开发纳入河南省“十四五”人民防空建设发展规划中,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地上地下统筹兼顾。紧抓新一轮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修编机遇,与规划部门协调,将《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列入到城市国土规划中,实现“多规合一”,为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坚决摒弃修编完“放在柜子里锁起来”“钉在墙上看起来”“再修编时拿出来”的做法,推进规划落地见效。二是创新模式。积极探索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互连互通、统筹规划建设的新模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同步规划,实行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互相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全面推动人防工程建设持续均衡发展。三是积极推进城市地下停车场建设。各级人防部门按照《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人防优势和特点,积极参与统筹组织协调和指导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在城市民用建筑依法配建人防工程的基础上,引导城市新建民用建筑配建人防工程的平时用途优先满足停车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今年,各省辖市建设完成不少于1个单建人防工程,平时优先用于停车场、公共服务。四是积极助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造的指导意见》要求,协调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规划、实施,选定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在老旧小区中改造和建设小区停车库(场),将人防建设成果更加有力有效地惠及人民群众。五是支持洛阳推进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洛阳高质量建设人防战备数据中心,推进各类政府信息和人防数据平台建设融合发展,加快基础环境、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建设等管理可视化、智能化。支持洛阳开展数字人防建设试点,鼓励洛阳市构建数字人防发展生态链。支持洛阳与军事科学院建立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关系,在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科研技术创新、人防产品供给侧优化以及人防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推进成果运用,持续提升人防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助力洛阳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
感谢您对我省人防事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责任编辑:段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