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国内资讯

在应急救援中锤炼应战本领
——国防动员专业保障力量支援防灾减灾剪影

时间:2022-05-11 12:25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河南省人防办

  建地上家园 护“地下长城”

  ■本报特约通讯员 曾 方 李楠楠

  在河南省各地市组织开展的2022年度人防防汛演练中,有一项新内容引人关注:启用人防疏散场所,接收“受灾”群众。

  战时,为防范敌方空袭,需要疏散部分城区人员,人防部门为此预建一批安置场所。发生自然灾害时,受灾人员也需要疏散至安全地带。今年,河南省人防办首次将疏散场所用于防汛抗灾。

  该省人防办指挥与应急协调处处长王九彤介绍,战时防空袭行动接受人民防空指挥部指挥,疏散“受灾”群众行动则受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为此,他们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积极融入防汛指挥体系,理顺指挥协同关系。

  人防部门与有关部门对接预案、衔接行动,组织发动地势低洼、邻近河道等地域群众参与演练,提高了演练的针对性。

  通过演练检验,目前该省19处人防疏散场所已达到接收受灾人员条件。“到6月底,达到启用条件的人防疏散场所将超过100处,可临时保障400余万人的基本生活。”该办主任谷文峰告诉笔者,将疏散场所用于防汛抗灾,党组一班人下了很大决心,因为这意味着人防部门将面临“两个战场”的压力。

  谷文峰所说的另一个战场,是人防工程防汛工作。人防工程位于地下,历来是城市防汛的重点。去年7月中下旬,河南多地遭遇强降雨,人防系统出动6000余人次、携带5000余台(套)装备器材参与防汛救援,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是用于保障人防工程安全度汛。今年,为了保证“地下长城”安全无虞,他们又提早动手,连出三招。

  第一招是“地毯式”情况摸排。从2月起,对全省人防工程开展检查评估,区分不同情况,建立整改台账,责任明确到人。

  第二招是“预置式”物资储备。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思路,备足防汛物资。

  第三招是“暗访式”督导落实。采取不打招呼、直插现场的方式,检查各地人防工程防汛工作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消除安全隐患。

  “人民防空既是全民性战备工作,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谷文峰说,人民防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防部门必须走开平战结合的路子。今年,他们将以防汛抗灾为抓手,一手建地上家园,一手护“地下长城”,实现人防建设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川省交通战备办公室

  备应急钢桥 当开路先锋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鹏程 王 廷

  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中,四川省交通战备办公室组织省战备钢桥架设大队架设钢桥21座,总长1149延米,保障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进入灾区救援。紧急架设的钢桥使用时间均在两年以上,为灾后重建助了一臂之力。

  在外界看来,四川省交通战备办公室在抢险救灾中之所以能成为开路先锋,是因为“家底”厚实。该办主任刘洁梅却认为:“仅有装备器材还不够,战斗力保障力水平取决于人员与装备器材的结合程度。”多年来,该办按照“有需要必须有仓库、有仓库必须有钢桥、有钢桥必须有队伍、有队伍必须有能力”的思路,有力有序推进钢桥架设力量建设,厚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根基。

  针对当地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该办持续推进国防交通物资储备仓库与国家区域性交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融合建设。目前,他们已完成以成都为中心,辐射东(达州)、南(泸州)、西(雅安、凉山)、北(广元)的“1+5”战备仓库布局。

  统筹仓库建设与战备钢桥采购调拨,确保“仓库建成、钢桥入库”。根据区域应急、未来应战需要,科学确定战备钢桥储备数量和类型,及时对钢桥进行维护保养,确保随时处于良好状态。

  每座战备仓库均依托交通运输系统组建钢桥架设队伍,每支队伍中党员和退役军人比例达到30%以上,从组织结构上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做到一声令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2018年金沙江堰塞湖抢险中,省重点国防公路运输大队将200型钢桥支撑架39片、支撑螺栓216颗,快速运送至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境内,为抢通竹巴笼大桥、恢复川藏大通道通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7年九寨沟“8·8”抗震救灾和2019年登溪沟“8·20”泥石流抢险救灾中,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紧急架设5座公路钢桥……

  关键时刻起作用,源于平时训练抓得紧。该办经常从各支队伍中抽组人员练习钢桥架设,为每支队伍培养骨干、储备能手。不到两三年时间,每名队员都掌握架设技能和抢修本领。

  一次,在四川省军区组织的国防动员演练中,省战备钢桥架设大队雅安中队紧急奔赴海拔3700多米的塔公草原,24小时内架起一座公路钢桥,出色完成交通保障任务,受到省军区首长机关和参演部队一致好评。

  北京市人防办

  擦亮“千里眼” 练强“顺风耳”

  ■本报特约通讯员 宗光强 王占明

  支起天线、背起电台,不停呼叫……在人手一部手机的信息年代,很多人认为之前战争年代的这种通信手段已经过时,但北京市人防办干部职工从不这么认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震区与外界的联络一度中断。北京市人防通信分队凭借电台、卫星等通信装备,与当地人防部门实现互联互通,将震区灾情和抢险救灾音频视频信息传送到北京电视台。

  此前一年,在应对北京市“7·21”特大暴雨过程中,人防部门出动20台次指挥通信车赶赴受灾一线,及时将现场图像传送至市应急指挥中心。当年12月,延庆区遭遇罕见暴雪天气,人防部门将重要地段现场信息回传,为市政府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保障。

  2020年3月18日,房山、平谷、延庆等区域山林失火,当地人防部门担负灭火现场通信保障任务,将一线画面传送给指挥部……

  “从理论上讲,无线通信等通信手段可以联通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基于这一认知,北京市人防办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主动与津、冀人防部门以及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人防办开展联演联训。从2014年至2022年,他们出动近千人次、车辆200多台次,行程5000多公里,初步形成了关键时刻“说上一家话”的能力。

  “京津冀人防联演联训是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为背景的。”北京市人防办副主任王玮介绍,演练中,他们设置各类突发情况、从难从严施训组训,让每一台通信车都成为流动的指挥部。此外,北京市人防办从全市无线电爱好者中抽组了一支短波电台志愿者队伍,每次京津冀人防联演联训,这支队伍都随队训练,成为人防部门的一支生力军。

  北京市人防办还按照防空防灾一体化的要求,设计和安装警报器材:全市每个街道、乡镇都装有多功能防空警报器,不仅能够发放防空警报,而且还能语音播报灾情信息。

  由于警报器配有预备电源,即便在外界停电断网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他们对警报器电池更换周期进行专题研究,准确测出各类警报器材的电池使用寿命,据此及时进行更换,确保遇有情况,能够迅速发声。

  青海省交通战备办公室

  平时勤练兵 急时显身手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文关

  2021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5·22”地震救援,在S219线昌麻河上搭建一座波纹管应急便桥;2020年,43次参与抢修水毁、塌方路段;2019年,在抗击玉树藏族自治州雪灾中,出动队伍3254人(次)、设备684台(辆),清除积雪积冰6万余立方米,运送救灾物资6000余吨……近年来,在处置各类自然灾害中,青海省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闻令而动、大显身手。

  “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为应战而建,但不能等到临近战时才磨枪。”青海省交通战备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史晓明介绍,他们按照以应急行动锤炼应战能力的思路,组织专业保障队伍积极参与抢险救灾行动,常态开展训练演练,不断摔打磨练队伍。

  笔者打开他们近年来的训练记录看到:2016年以来,3次组织开展战备钢桥架设比武及机械模块化钢桥训练考核;2017年,组织开展民用运力征用演练,摸清了公路运输动员潜力底数;2018年,以跨省域支援保障为背景,组织民用运力开展应急保障演练,2天机动1157公里,途中圆满完成生活物资供给、人员高原反应紧急施救、车辆性能和通信设备数据测试等多个课目演训任务……

  通过对演练活动以及参与应急救援任务的总结梳理,该办建立健全了物资调用、人员动用方面的基本制度:接到部队需求后,按照“先近后远、先主后次”的原则,依据《青海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方案计划,紧急调用储备物资;优先动用省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大队,不能满足需求时,再向市州运输管理机构下达运力调派指令,全力保障部队快速机动。

  青海地区地广人稀,在外遂行急难险重任务协同力量较少、危险性较高。为此,该办依托全省重点运营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实现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遂行任务全程可视化,不仅方便指挥协调,而且能够及时给予现场指导,提高安全系数。

  “青海长云暗雪山。”该办三级调研员刘雪莲谈到,当地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考验着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这支队伍也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强筋壮骨、发展壮大。今后,他们将继续引导这支队伍发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精神,自觉投身抢险救援行动,不断提高应急应战水平。(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郝要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