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国内资讯

国防动员与战争动员概念探析

时间:2023-11-13 17:03 来源:中国国防报

随着新一轮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动员一度成为相关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笔者发现有不少人将国防动员与战争动员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要讲清这两个概念,先要从动员的概念说起。动员是战争的产物,先有战争后有动员。在人类早期的战争活动中,各氏族部落或邦国每当遇到战争威胁的时候,为拥有、保持和增强武装力量,同敌方进行军事对抗,普遍进行发布檄文、征募兵士、打造武器、筹措粮草等动员活动。但“动员”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要比动员实践晚了许多。

据现有资料,“动员”一词,最早见于法语。1793年8月,法国国民公会颁布实施《全国总动员法令》,开创了不分阶级的全民总动员。但是,当时并没有给出动员一个明确的界定。19世纪50年代,普鲁士军语中出现“Mobilmachung”一词,用来描述军队在临战阶段的“集结、装备和展开”,赋予“动员”以明确的军事内涵。

19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在以德国为师进行军制改革时,用日语中的汉字将德国军语“Mobilmachung”一词翻译为“动员”。20世纪初期,这一概念被我国使用,意为“能动之员”,即指“准备齐全的一个团体”。1903年北洋陆军督练处编印的《军语》中就收有“动员”词条。1912年,民国政府建立陆军大学堂,正式设立动员学课程,主要讲授动员法令、动员业务、国家总动员等内容。

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动员”的含义也在发展,并且还被非军事领域广泛应用。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差异,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动员内涵的表述不完全一样。

《俄罗斯联邦动员准备与动员法》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动员是指为使俄罗斯联邦经济、联邦主体和地方经济转入战时条件,国家和地方机关转入战时工作状态,以及俄联邦武装力量、其他军队、准军事组织与机构和专门组织转入战时编制与编成方向所采取的一整套措施。”

美军2014年修订版《联合动员计划条令》认为,动员是“发生战争或其他紧急情况时,聚集和组织国家资源以保障实现国家目标的过程。包括为现役部队调集、组织人员和物资,预备役部队转服现役(包括将各州国民警卫队转归联邦政府),延长军人服役期,提振、动员工业基础和训练基地,使美国武装力量为应对战争或国家紧急状态做好准备。”

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认为,国防动员是“国家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安全威胁,使社会诸领域的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或紧急状态的活动。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政治动员、民防动员、科技动员、装备动员等。国防动员工作全过程包括动员的准备、实施和复员。”

战争动员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应对战争,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活动。分为全面动员和局部动员。目的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满足战争需要。动员工作全过程包括动员的准备、实施和复员。”

2015年版《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国防建设卷》认为,国防动员是“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争状态或紧急状态所进行的活动。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情况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统一和安全,遭到战争或其他军事威胁,以及需要采取国防动员手段应付的其他安全威胁时。”

上述表述涵盖了动员、国防动员、战争动员等概念的基本要素,从中不难发现:国防动员与战争动员这两个概念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国防动员继承、延续了战争动员的基本内涵,但又根据时代发展和我国国情赋予其新的内容,二者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

其共性主要表现为:二者的本质内涵都是平时向战时转化的实践活动,活动内容都是对于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力的集中,都是对于资源的一种重新分配。

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国防动员是战争动员的一种特殊形态,特指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准备和实施防御性的战争而进行的动员,不包括某一集团、某一地区自行进行的动员,更不包括为了侵略扩张或推行霸权主义而发动战争进行的动员。

在现阶段,我国战争动员和国防动员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是,为了强调动员的目的是防御性的,为了强调动员不仅可以为打赢战争服务,而且可以为遏制危机和应付其他紧急情况服务,为了强调动员活动不仅在战争时期进行,在和平时期也要积极地做好动员准备,所以,实践中更多地使用国防动员这个概念。

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动员这个概念就不再使用或不具备存在价值了,也可以使用,但必须注意其内涵、外延上与国防动员的差别,注意使用的语言环境,以保证恰如其分。(作者: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徐奎)



责任编辑:郝要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